南阳生态文明促进会   >   生态聚焦   >   热门话题

生态环境部成立在即!北大教授:为什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?

发表时间:2018-3-13 来源:南阳市生态文明促进会 作者:系统管理员

 

今天,《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》在“两会”上权威发布。其中,新组建的“生态环境部”一时吸引了大家的眼球。

 

在原先环境保护部的基础上,生态环境部被赋予了更多权责,更以建设“美丽中国”为使命,人们期待已久的天更蓝、水更清、雾霾更少,让环保“长出牙齿”的心愿,或许就将在新的生态环境部的努力下一一成为现实。

 

众所周知,人与生态的和谐,不仅是今天中国人日益迫切的需求,更深深根植于“天人合一”的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当中,而与近代西方式的“征服和改造自然”信念大为不同,中国如果不重蹈发达国家“先污染后治理”的覆辙,就有必要回顾这些古老的智慧,重温中国人对历史地理中的自然环境的理解。

 

今天,我们为大家带来著名学者唐晓峰先生的《环境是给人类预备的吗?》一文,通过历史地理的眼光,了解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历史演变。

 
 
 

环境是给人类预备的吗?

唐晓峰

唐晓峰

著名历史学家,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1972-1975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,毕业后到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室工作。1978年复入北京大学,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生,师从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院士,之后留校工作。1986年秋赴美国雪城大学(Syracuse University)地理系留学,1994年获博士学位。1995年返回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任教。主要从事城市历史地理、中国先秦历史地理、地理学思想史方面的研究。讲授《地理学思想史》、《中外城市建设史》等课程。著有《人文地理随笔》《文化地理学释义》等。

 

这是一个在历史中不断被讨论的问题, 是一个有关地理思想性质的问题。人们在地理方面的行为中, 也是有思想的。人怎么能光做事,不想事呢?

 

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, 历史上出现过若干种见解,不同程度地摆放人与环境的比重关系。

 

环境决定论与文化决定论是两个极端。环境决定论大家比较熟悉, 在19 世纪最盛行, 是把自然环境摆在最重要的位置, 人的一切都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。文化决定论是另一个极端, 把文化摆在最重要的位置, 文化可以决定一切。

 

近代, 在科学兴起的背景下, 有句名言:知识就是力量。好像有了知识, 就什么也不怕, 什么都能办到。

 

人对自然的看法曾经达到这样一个高峰, 人可以改天换地, 可以打造一个全新的自然。进入现代, 人类对于自己更是充满自信, 以为科学技术的法力无边。在一些影视作品中(特别是关于未来想象题材的作品中), 可以看到完全没有自然的山、自然的水、自然的土地的场景,许多故事发生在纯粹的人造水泥钢铁塑料空间里, 人类仿佛要完全摆脱自然。走到这一步, 代表了一个非常极端的思想,自然的山、自然的水、自然的空间都不需要了。这是一个文化决定论的巅峰时代。

 

在两个极端见解中间, 有比较灵活的见解, 不那么绝对化。“可能论”就是一种。这种思想认为, 人在特定自然环境中的发展, 有几种可能性, 人可以选择其中任何一种, 非常主动。还有一个“适应论”,把人看得稍微被动些,人不能任意做选择,而是要适应环境。

 

不管怎样, 人类逐渐明白, 人是不可能离开自然环境的。人和环境的关系, 应该是和谐的关系, 可持续发展的关系。从思想上认识了环境危机, 就可以在实践中结束环境危机。“满足当代人的需求, 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未来需求的能力。”这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关于“可持续发展”的一个定义。(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:《我们共同的未来》,1987 年。)

 

环境是给人类预备的吗?

 

 

古希腊的大学者、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提出, 环境中有一级一级的潜能(潜在的可能), 人可以把自然资源中的潜能开发出来,变为成果。比如土,可以烧成砖,把土的潜能实现成砖。变成砖之后,可以再升一个层次,砖成为潜能, 用砖盖房子,实现砖的潜能。这是生态系统的层级结构。

 

亚里士多德还是一个著名的目的论者, 他说, 自然界中某一样东西的存在都是为另外一样东西做准备的。

 

最高等级的使用者就是人类, 人类高高在上, 要使用自然界的一切东西。自然界仿佛就是给人类预备的。后来的基督教也这样认为, 以为自然界的各种资源都是给人类预备的。

 

中国古代也出现过类似的观念。战国时, 齐国的田氏组织聚餐, 有人带来一些鱼和雁。田氏看了感叹道:老天对于人类真是厚道, 又准备了五谷, 又准备了鱼类禽类给我们食用。众人都高声附和。(“中坐有献鱼雁者。田氏视之,乃叹曰:‘天之于民厚矣!殖五谷,生鱼鸟, 以为之用。’众客和之如响。”)在座有一个十二岁的天真少年却不同意, 他反驳道:“狼和老虎都吃人肉,难道人肉是给狼和老虎准备的吗?蚊子叮人的皮肤, 难道人的皮肤是给蚊子准备的吗?”大人们都被问得哑口无言。(《列子· 说符》)这个故事表达的是道家思想,道家认为事物都是自然自在的,并不存在目的关系。

 

实际上, 自然界各类事物之间的关系不是预先设计的, 而是通过选择建立的联系。在生态问题上, 不注意, 就容易走到目的论, 好像甲物就是为了乙物才诞生的。实际上正好相反, 是后者选择了前者。俗话说:大鱼吃小鱼, 小鱼吃虾米。

 

这实际上是自然界的一种依存关系, 选择关系。不能说小鱼是为大鱼准备的, 虾米是为小鱼的。这样说就等于承认人是给狼准备的,或者人是给蚊子准备的。没有这回事儿。

 

动物界存在生态系统, 但人的生态系统问题要大得多, 复杂得多。对于动物来说, 选择向阳的山坡、小溪的近旁, 等等, 就够了。而人类的生态系统还包含对环境的改造, 人类学家、历史学家提出农业革命(农业出现)、城市革命(城市出现), 这是两次非常大的、具有人类意义的生态体系的建立。

 

人类发展农业的意图我们都知道, 是人从被动接受自然、利用自然转变为主动开发自然。“开发”是关键词。由于人的活动, 自然界中好像出现了一个“目的”,其实,它是人的目的,不是自然界自身的神秘目的。

 

农业革命是人在自然环境中所做的第一项大变革、大翻身。不过,农业是不能脱离原有环境的直接资源的。下一个革命, 即城市革命, 却是(表面看起来)朝着脱离自然环境的束缚的方向发展, 它建立的是属于另一种性质的生态系统。

 

城市的建立当然要依赖周围的自然环境, 要与河、湖、山、林等搞好关系。不过, 在本质上, 城市里面的居民生活却不一定像农村那样依赖近旁的土地, 讲城市和农村的差别,这是很重要的一点。

 

早在汉代, 人们在认识城市的时候, 就已经强调城市与大道(而不是周边农田)的关系。司马迁在《史记· 货殖列传》中曾对此大发议论。《盐铁论· 力耕篇》也说:

 
 

自京师东西南北,历山川,经郡国,诸殷富大都,无非街衢五通, 商贾之所凑, 万物之所殖者。

 

意思是,京师长安的四面八方有许多殷富的大都市, 它们如此繁荣, 无非是因为地处交通要道之上, 有各地商人争相汇聚,各种商品尽情买卖。

 

城市可以从很远的地方调运物资,来支持城市生活。我们都知道美国的拉斯维加斯, 看过电影《一代情枭毕斯》(Bugsy)的, 也都知道拉斯维加斯是建设在什么样的环境中。那是个贫瘠的不毛之地, 很干旱。这样的环境如果在农业时代, 是没有意义的。正是人类的城市文

 

越来越发达的交通体系, 成为城市的地理基础。交通行为在人类生态学上特别重要, 那是一种突破简单生态系统的高超能力。利用交通手段, 人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自己的生态系统。城市并不是不要自然, 而是要在更大的范围内组合自然要素。我们虽然在内地, 但可以吃海里的鱼盐。人在海边, 也可以使用高原的石料。这是人类独有的生态。

 

人类可以在辽阔的地理范围内, 组建由多种要素构成的文化生态结构, 城市正是这种跨自然区域组建社会生活的工具, 它不仅整合自然要素, 也在整合越来越多的社会文化要素。城市是生态大协作的需要,也是生态大协作的产物。城市不是自然界给人类预备的东西, 城市是人类的创造。